close

基督教面對萬聖節從不在意到倍感威脅,

近年來每到萬聖節,相關提醒文章陸續出現,提醒基督徒留意此節期所帶來的影響。今年也相似,其中刊登在《基督日報》的一篇文章〈萬聖節氛圍無孔不入〉提到:

“雖然萬聖節名字中有個「聖」(Hallow),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基督徒的節慶,教會也從來不進行慶祝,並且教會領袖呼籲基督徒要抵制這種黑暗文化。借用教會史上一句名言「雅典與耶路撒冷有何相干?」,面對萬聖節,我們也可以說一句: 「萬聖節與基督徒有何相干?」”

作者認為這樣一個異教的「鬼節」與基督教扯上關係,需要從羅馬的歷史說起。作者解釋,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,皇帝要求全國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,結果沒有悔改的異教徒也進入教會並且把各樣異教作風帶進來,包括「鬼節」。由於教會無法消除民眾的異教風俗,只有把部份風俗聖化。在第八世紀,羅馬教皇定11月1日為「諸聖日」 (All Saints’ Day),來紀念教會史上所有殉道的聖徒。由於11月1日是聖日,故教會容许民眾在10月31日守節。後來All Saint’s Day 變成All Hallows(聖徒) Day,10月31日便是萬聖夜(All Hallows Evening),就是今天的Halloween。(參考文章http://www.gospelherald.com/template/view.htm?code=soc&id=10653

不過如照教會節期歷史演進,教會大節期「聖誕節」似乎也可以重新放到相同架構來理解,因為:
雖然聖誕節名字中有個「基督」,但它原來不是一個基督徒的節慶,而且原來節日教會也從來不進行慶祝,並且教會領袖呼籲基督徒要抵制那種異教文化。借用教會史上一句名言「雅典與耶路撒冷有何相干?」,面對聖誕節,我們也可以說一句: 「聖誕節與基督徒有何相干?」

從教會歷史發展,基督教會獲得羅馬帝國支持之後,一段時期與非基督教文化的互動是採取主動處理的態度,但是之後,教會似乎採用被動消極與排擠的方式處理。例如、馬偕來台宣教除偶像之外,祖先家族的象徵牌位也一併被除掉,長老教會至今遲遲未正式公開討論過此議題,並提出教會的立場。萬聖節被用教會方式處理應該與聖誕節有相似的地方,差別在於時間點不同,有可能因此教會忽略在初期主導的影響,導致民間因素繼續存在而成為主導因素,造成雖是掛「萬聖」名稱卻是與基督教會相對立的活動。個人認為現今教會應該採主動,將萬聖節活動主導權拿回,重新設計一套符合教會信仰的活動,如此比起採消極抵制應較有效果,台灣教會在面對民間農曆七月鬼月時,由過去被動抵制轉為主動爭取舉辦「平安月」的活動是一個實例,面對萬聖節時台灣教會何不主動將此活動一併納進考量,重新賦予信仰意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ourdieuWang 的頭像
    BourdieuWang

    王榮昌-宗教研究

    Bourdieu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